甘肃四大古镇都是哪里
1、甘肃四大古镇分别是:碧口镇:位于陇南市文县的东部,白龙江的下游,是甘肃四大名镇之一,且因历史上作为甘川两省的水旱码头而位列四大名镇之首。碧口历史悠久,两汉时期已有农牧活动,明清以来成为水上“丝绸之路”的重要节点。通渭县马营镇:与碧口镇并列为甘肃四大古镇之一,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
2、甘肃四大古镇分别是碧口古镇、永泰古城、青城古镇和河口古镇。碧口古镇:新中国成立前,碧口就是甘川两省的水旱码头,商贾林立,非常繁华,因此被列于甘肃四大名镇之首。永泰古城:明政府为军事边防需要所建,是兰州至武威间古丝绸之路沿线保存下来的唯一城堡。
3、甘肃四大古镇是碧口镇、通渭县马营镇、永登县红城镇、华亭安口镇。以下是关于这四个古镇的简要介绍:碧口镇:位于陇南市文县的东部,白龙江的下游。是甘川两省的水旱码头,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。语言、服饰、习俗、民宅与巴蜀大地相似,有“碧口不象甘”之说。
4、甘肃四大古镇分别是:碧口古镇。新中国成立前,碧口就已是甘川两省的水旱码头,商贾林立,甚是繁华,于此它被列于甘肃四大名镇之首。永泰古城。明政府为军事边防的需要,在兰州至武威间的古丝绸之路沿线,共建了永泰、镇虏、保定三座城堡,如今保存下来的只有永泰一个。
5、甘肃四大古镇分别是碧口镇、通渭县马营镇、永登县红城镇、华亭安口镇。碧口镇:位于陇南市文县的东部,白龙江的下游。碧口历史悠久,据考古发掘,两汉时期这里就有农牧活动。明清以来,碧口至四川昭化的白龙江、嘉陵江两百里水道成为水上“丝绸之路”,商贾林立,因此列于甘肃四大名镇之首。
6、甘肃四大古镇是碧口镇、通渭县马营镇、永登县红城镇、华亭安口镇等等。青城古镇位于位于甘肃省榆中县最北端的黄河南岸,是兰州市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民间艺术之乡,也是甘肃省古民居保存较为完整、非常难得的古镇。景区内主要是古建筑、古民居群,对研究西北民居、西北风情有一定历史价值。
通渭县面积人口
通渭县的地域面积为78公里乘以64公里,总面积达到29197平方公里。这个县的居民生活分布在101891户家庭中,总人口数为473万人。其中,农业人口占据大部分,农业户数为86852户,农业人口达到468万人。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,通渭县在过去的普查中,总人口为432897人。
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,根据定西市政府网站的信息,该县总面积约为2905平方公里。全县下辖18个乡镇、332个村民委员会和10个社区,总人口达到48万人,其中农业人口为40.58万人。
通渭县,面积2905平方千米,人口45万,邮政编码743300。临洮县,面积2851平方千米,人口53万,邮政编码730500。漳县,面积2164平方千米,人口19万,邮政编码748300。岷县,面积3578平方千米,人口45万,邮政编码748400。渭源县,面积2065平方千米,人口34万,邮政编码748200。
总户数为93746户,总人口447万人,其中农户85571户,427万人。总土地面积达到2905平方公里,耕地面积为1833万亩,其中粮田1326万亩,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为252万亩,人口密度为1533人/平方公里。通渭县是全省18个干旱县之一,也是41个国扶县之一。
马营镇基本概况
1、马营镇,坐落在甘肃省通渭县西部,距县城约23公里,拥有广阔的耕地面积,总计14万亩。该镇由35个村民委员会、234个村民小组组成,8828户人家共同居住,人口总数达到41636人。平均每个居民拥有56亩耕地,其中梯田面积达到07万亩。2007年,马营镇的人均纯收入为1860元。
2、马营镇位于中国陕西省宝鸡市的东南方向,距离宝鸡市区大约15公里,隶属于渭滨区的东部区域,与区政府的距离约为10千米。这里的地理环境独特,南面是绵延的秦岭山脉,北侧则流淌着历史悠久的渭河水,西边起点是茵香河,东至清水河,总面积覆盖177平方公里的土地。
3、马营镇,位于通渭县西北部,距县城约23公里,总耕地面积14万亩,共辖35个村民委员会、234个村民小组、8828户,总人口41636人。人均占有耕地面积56亩,其中梯田面积07万亩,2007年人均纯收入1860元。
4、在地理资源方面,什川乡拥有广阔的耕地面积,总计21500亩。其中,水田占据了大部分,达到了15949亩,这表明该地以种植业为主,农业生产条件较为优越。此外,果园面积也相当可观,达到了12000亩,这说明什川乡在发展果树种植和农业综合经营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,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资源。
5、其土地总面积为27平方公里,海拔高度达到1873米,年平均气温为18℃,年降水量为1404毫米。适宜种植的农作物包括玉米和烤烟等。耕地总面积为568亩,平均每个农户拥有耕地0.61亩。此外,林地面积有300亩。达拉村由1个村民小组组成,共有269户居民,乡村人口总数为929人,其中农业人口占882人。
通渭马营镇历史沿革
解放前,马营镇就已经设立,解放初则设立了马营区。1958年,马营公社成立,1983年改为马营乡,直至1997年撤乡建镇,至今为止,马营镇是县城外的第一大镇。每逢集日,马营镇上集人数可达万多人次。
马营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五十年(1785年),那时它被设立为一个行政镇。然而,在1939年,该镇的性质发生了变化,转为了乡级行政区。随着新中国成立,马营镇在初期得到了恢复,但在1966年,它被改建成七一公社。1970年,再次回归为镇级行政区。
马营,这个历史悠久的地方,其名称源于明代之前的“大华川”,源于境内的华川水,今日则被称为牛谷河。据通渭地方志记载,元代大德年间,肃王府在今日甘肃设置了三个苑马寺,其中马营即为当时的东苑马寺。明代时期,马营曾改名为安定苑,后来升格为安定监,隶属于静宁州。
马营镇的历史渊源深厚,据传可以追溯到唐朝贞观年间。当时的名将尉迟敬德遵照唐太宗李世民的圣旨,将马匹放牧在南山,同时倡导文治天下,鼓励农业生产,从而在此地建立营地,开始了这片土地的开发与繁衍,因此得名“马营”。
通渭县的乡镇政府分布广泛,各具特色。平襄镇人民政府位于东街40号,党委书记刘昌盛,镇长陈耀辉,是经济、文化中心,集市繁荣。马营镇历史悠久,元代曾是苑马寺,明清时期是名镇,2004年合并了周边乡镇。马营镇有35个村委会,8828户,以洋芋产业为支柱,交通便利,荣获省级文明乡镇称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