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有哪些习俗呢?是不是不同的地方还不太一样啊?
在端午节包棕子吃棕子,是很多地方的习俗,但在屈原故里还有一个在游江时向江中抛棕子的习俗。相传乡亲们在打捞屈原尸体的时候,将粽子纷纷投入江中,让鱼龙虾蟹吃饱,以免鱼虾蚕食屈原的身体。在秭归,粽子则寄托了父老乡亲对屈原的思念和崇敬。
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古代伟大诗人屈原,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龙舟竞渡、吃粽子等习俗以纪念。这些传统习俗在中国各地都有广泛流传。 地域差异导致的习俗变化 尽管端午节的基本起源相同,但由于地域差异,各地的习俗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。
端午节的习俗有划龙舟,挂艾草与菖蒲,吃粽子,放纸鸢,饮蒲酒、雄黄酒、朱砂酒,采药、制凉茶等。不同地区的不同习俗如下:广东:广东端午节习俗主要有扒龙舟、食粽籺、插艾草、睇龙船、食龙船饭、龙点睛、拜神祭祖、祈福消灾、打午时水、聚午宴、放纸鸢、洗草药水、浸龙舟水等等。
祈福平安:从古时候起,端午节就有着祈福平安的内涵寓意,古人会在这一天集体进行聚午宴、佩戴长命缕、画额、洗草药水等等活动,以便能够祈福家人和自身平安。所以端午节是一个非常盛大的节日,直到今天我们对端午节的重视程度依旧没有降低过,甚至将其设立为法定节假日。
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
端午节最初为祛病防疫的节日,时间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。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许多说法,公元前278年,秦军攻破楚国,屈原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,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。屈原死后百姓悲痛不已,便在每年五月初五祭祀屈原,端午节由此而来。
端午节的来历 (1)端午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俗大节,最初是古代百越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,百越之地在上古时代就有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习俗。
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,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。习俗有:吃粽子、驱瘟疫、瘟神、划龙舟、悬香草(菖蒲、艾草等)等。端午节,本是上古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、祈福辟邪的节日。
挂艾虎: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,也作装饰品,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,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、保佑安宁。画额: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,云可驱避毒虫。
从那时起钱塘江便常常掀起怒潮,人说是伍君显灵。他的女儿曹娥便在这天驾舟,去拜见父亲。人们出于对伍子胥的崇敬和对曹娥的同情,便驾舟相伴,后来演变成竞舟活动。
端午节的习俗
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。传说这一习俗源于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,人们通过赛龙舟的形式,以此来表达对屈原的缅怀和纪念。赛龙舟时,人们会穿上彩色衣服,划动船桨,竞相争先,场面热闹壮观。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也是一种传统习俗。
女儿回娘家:端午节时,出嫁的女儿会回到娘家与家人团聚。 挂钟馗像:在端午节,人们会在家中挂钟馗像,以驱邪避凶。 迎鬼船、躲午:一些地区有迎鬼船的习俗,同时也有躲午的习俗,以避免邪灵的侵扰。 帖午叶符:在门上贴午叶符,以驱邪避凶。
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,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。习俗有:吃粽子、驱瘟疫、瘟神、划龙舟、悬香草(菖蒲、艾草等)等。端午节,本是上古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、祈福辟邪的节日。
求山西馏米(类似蒸)的做法!!!
1、制作馏米的关键在于选用上等糯米,搭配山西交城的骏枣,糯米饱满晶莹,骏枣甜如蜜、红似火。夏日需提前5-7日,冬日则需7-9天预发酵,糯米与晋阳湖净水自然融合,发酵过程中散发出酸香,发酵完毕后糯米需冲洗干净,与骏枣按60%:40%的比例混合蒸制。
2、清徐馏米的做法: 将糯米淘洗干净,加入适量的水浸泡2-3小时。 将浸泡好的糯米放入蒸锅中蒸熟,取出晾凉。 将晾凉的糯米放入容器中,加入适量的白糖和水,搅拌均匀。 将容器盖好,放入蒸锅中蒸煮,直到出现馏出的液体为止。 将馏出的液体收集起来,再次加热,直到液体变成透明的为止。
3、首先泡糯米,大概两三个小时,用手能轻轻捻碎即可。沥干水分再用清水冲洗干净。蒸,蒸好后等它冷却至30度左右(用手摸不烫手)。用缸装好。用凉开水拌酒粉。把酒粉连水一起跟米混均匀,用手拌反复好几遍,总之一定要均匀。最后把它装起来,压紧,再把中间挖个洞,深点(出酒了那里才能看到)。
4、馏,是对食品的第二次加热加工。石家庄人把第一次没有吃完的饺子,放在笼屉里蒸一下,叫做馏饺子。石家庄地处燕赵晋三个文化圈的交界地带,所以在文化上也受这三个文化圈的交互影响。山西馏米,延绵了千百年,常常出现在山西境内婚丧嫁娶活动的席面上,是经过第二次加热才可以做成的美食。
5、在山西晋中一带,有歌谣曰:“咕咕鸣(mi),咕咕鸣,早早起来吃馏米。”“馏米”是腊八粥的另一种做法,在蒸锅里先铺一层红枣,放一层泡好的黍米,再放一层红枣,再放一层黍米,下面加柴不停地蒸,上面再洒几次水,蒸熟后红黄相间,吃着软甜香绵,邻里还互相赠送品尝。
馏米的做法
1、清徐馏米的做法: 将糯米淘洗干净,加入适量的水浸泡2-3小时。 将浸泡好的糯米放入蒸锅中蒸熟,取出晾凉。 将晾凉的糯米放入容器中,加入适量的白糖和水,搅拌均匀。 将容器盖好,放入蒸锅中蒸煮,直到出现馏出的液体为止。 将馏出的液体收集起来,再次加热,直到液体变成透明的为止。
2、”“馏米”是腊八粥的另一种做法,在蒸锅里先铺一层红枣,放一层泡好的黍米,再放一层红枣,再放一层黍米,下面加柴不停地蒸,上面再洒几次水,蒸熟后红黄相间,吃着软甜香绵,邻里还互相赠送品尝。“咕咕鸣”指公鸡报晓。
3、馏米:在部分晋语地区盛行,馏米即黄米(黍)蒸制的米饭。馏米是风靡于山西太原、晋中、吕梁等一带家喻户晓、老少皆宜的美食,因工艺考究、营养丰富、文化深厚,三晋儿女千古年来一直作为赶集、庙会待客、婚丧嫁娶早餐、端午、腊八的核心美食。
4、吃馏米:在部分晋语地区盛行,馏米即黄米(黍)蒸制的米饭。游百病:在贵州地区盛行。佩香囊:小孩佩香囊,避邪驱瘟、襟头点缀。香囊内有朱砂、雄黄、香药,外包以丝布,拴五色丝线。写符念咒:日落之前折些桃树枝插在门窗上,或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。这一传统民俗现已基本绝迹。
5、石家庄地处燕赵晋三个文化圈的交界地带,所以在文化上也受这三个文化圈的交互影响。山西馏米,延绵了千百年,常常出现在山西境内婚丧嫁娶活动的席面上,是经过第二次加热才可以做成的美食。我不确定馏饺子跟馏米有没有关系。想写馏饺子,不是因为它好吃,而是因为馏饺子中,有一种叫“结记”的牵挂。
清徐馏米详细做法
清徐馏米的做法: 将糯米淘洗干净,加入适量的水浸泡2-3小时。 将浸泡好的糯米放入蒸锅中蒸熟,取出晾凉。 将晾凉的糯米放入容器中,加入适量的白糖和水,搅拌均匀。 将容器盖好,放入蒸锅中蒸煮,直到出现馏出的液体为止。 将馏出的液体收集起来,再次加热,直到液体变成透明的为止。
蒸制馏米时,要间隔一段时间就在食材上面淋一些开水,这样的方法称为“洒浆”,只有洒浆充分,才能使制成的馏米出现拉丝的效果。制作馏米时,最好用蒸锅蒸,这样不用担心蒸制时水少而锅干。如果用电饭煲蒸,要注意锅内水的多少,要不时的往内胆里也加水,以防内胆的水烧干。